-
人才振兴打开乡村振兴“活力源”
暖阳高照的初冬时节,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中安村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碌着,黑豆、有机小米、有机杂豆整装待发。这个坐落在村边的小厂呈现出勃勃生机,而这勃勃生机都与中安村的4位科技人员组成的团队辛勤付出息息相关。
“看看今年的黑豆,籽粒均匀、成熟度好,再有一年咱们的提纯工作就完成了,咱们就可以把精力放在扩大生产规模上,进一步提升黑豆的附加值。”盟农牧业局教授张永礼手捧一把黑豆很是兴奋,9年来,他和两位同事及中安村绿雨合作社负责人白莉光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发现野生黑豆到连年训化再到训化成功,他们走出了一条别人不敢走的路,他们跨出了推动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致富关键的一步。
“我也是学农业的,这么多年一直得到盟农牧业局两位教授和一位副教授的支持与帮助,咱老百姓才走上了一条有机种植的发展路,才有了今天中安村的快速发展。”兼任中安村党支部书记的白莉光感慨地说道。
说起初心,白莉光感触颇深。2011年,他在山中发现一种野生黑豆,但产量不高。然而,这个发现,让农学专业毕业、从事有机杂粮种植的白莉光一下子来了兴趣,“能不能通过提纯复壮,把它训化成人工可以种植的黑豆。”为了稳妥,他特意与北京农科院的一位教授通了一次电话,专家的肯定更是让白莉光看到了希望,兴奋不已的他立刻跑到深山采来一小把野生黑豆,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在一个小纸箱里开始了黑豆人工种植。最初和白莉光一起识货的村民姚鹏在一旁向笔者透露:“当时我俩寻思把它种在好地上,再多上点肥,产量肯定更高,没想到恰恰相反。”最终,黑豆亩产量却只有90多斤。
黑豆变成“金豆”的背后饱含了盟农牧业局教授张永礼、刘振军和副教授吴宝全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他们听说白莉光遇见科技瓶颈时,二话没说就加入了他们野生训化黑豆的大军。观察野生黑豆训化是一个漫长过程,不是一个生长周期,也不一定是三五个生长周期,这需要农业科技人员长期跟踪察看黑豆生长习性。与他们一起做些事儿的村民姚鹏不分白天黑夜地奋斗在这片种植黑豆的土地上。第一年失败了;第二年依然失败了;第三年有点起色;第四年,他们这个由4名科技人员、1名农民组成的团队终于见到了曙光,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野生黑豆耐干旱、抗病虫害,无需施用任何化肥,尤其适宜在贫瘠的土壤里种植。
“种黑豆不仅投入小、本钱低,还不用费心,铲一遍地就行,平均一亩收入比玉米多1000元。”种植户白树林说。如今,村子里那些山坡地都被利用起来了,成了种黑豆的宝地。野生训化成功当年,中安村绿雨合作社种植了1100亩黑豆,共收了20多万斤。初入市,就以每斤11元的价格卖到了上海、北京,供不应求。野生黑豆被评为国家级名特优产品,还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2018年,合作社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100亩增加到2820亩,产量由实验种植时的100余斤增长到2100斤,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实践证明,依靠科技,农业振兴;振兴农业,必靠科技。他们的团队不满足于黑豆种植带来的收益,还对土地进行改良,进行有机小米、有机杂豆等种植。同时,引进种植了藜麦,他们凭借自己的农学知识来“科技兴农”,来助力乡村振兴。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安村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脱贫致富再也不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