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评价不能止于机制健全
人才兴,事业兴;人才强,国家强。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必须建立科学机制,并让机制发挥出效力,但还不能止于此。
文|王石川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指出,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对人才进行评价?其实我们并不缺少标准,但是现行人才评价标准在科学分类方面还比较欠缺,对不同类型人才往往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样就容易出现“四重四轻”的现象: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若不完善这一评价标准,不仅难以真正激励一线创新创业人才,还很有可能引发科研诚信、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突出问题。
什么是人才?不能光看能不能发表论文,更不能逼着人才发表论文。几年前,就有人公开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被逼着年年发论文,不仅对学生不合理,对医院、机关单位的人也是切肤之痛。袁隆平发过几篇论文?但没人否认他是中国顶级的农业专家,如果按照现在有关部门的要求,袁隆平哪还有时间去种植水稻做试验?
诚如斯言,袁隆平没发过几篇论文,幸亏他的精力没消耗在论文上。否则,还会有“杂交水稻之父”“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多养活了7000多万人”吗?
如今,《意见》收获了连连好评,其背景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由此可见,《意见》是对相关部署的具体落实,其最大特点就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分类评价为基础,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即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
为此,就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分类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二是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行“干什么、评什么”的人才评价方式,人才才能脱颖而出,也才能更有干劲。有业内人士列举了这一案例: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要晋升职称,理应更强调实际诊疗能力,现在却要花费大量精力发表论文,而晋升了主任医师职称的人却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诊疗能力,这也是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故此,“干什么、评什么”势在必行。
人才评价机制应健全,但不能止于此。有媒体报道,当前出现了海归变“归海”的现象——海归人数仍在增加,但部分海归因各种原因再度回到国外就职。一项调查显示,半数海归能够相对比较顺利地融入到国内的生活和工作中,但还有47.7%的人较难融入。究其因,很多留学生高中时期就已经出国,对国内的社会环境没有概念;或者在大学出去好多年之后回国,可能跟国内社会已经脱节,融入得很困难。甚至还有4.8%的海归完全无法融入国内的生活和工作中。
海归未必都是人才,海归无法融入国内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有其自身原因,但也不能否认,我们的人才环境仍需改善,在一些科研院所,行政权力仍占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人才评价机制再健全,如果配套机制不健全,人才干得不舒心,恐怕也会意兴阑珊。
此外,还须防止权力说了算的现象。“四重四轻”现象虽备受诟病,但是学历、资历、论文毕竟也是硬指标,如果这些指标不再重要了,会不会出现权力任性评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权力太任性,人才就难免会憋屈。
人才兴,事业兴;人才强,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必须建立科学机制,当机制发挥效力、当人才干劲十足,何愁事业不兴、国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