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植“上海制造”的人才优势
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打响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当前,上海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但与此同时,人才总量优化与结构性短缺并存情况还比较明显,具有国际化素养的领袖型企业家人才、高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产业高技能人才数量、规模还不够,依然存在用工成本高、创业企业招聘难等问题。
面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创新竞争、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任务,上海需要进一步把握产业人才发展新趋势,着力汇聚以卓越科学家引领、卓越企业家运营、精工巧匠支撑的卓越制造人才队伍,厚植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人才优势。
以全球视野确定产业人才发展战略。面对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都市在吸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新部署,上海应注重对接全球规则,提高上海产业人才制度机制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使上海成为全球制造人才高地。尤其要努力在国家重大需求、产业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集聚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卓越科学家,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形成若干聚集世界一流产业人才的人才高峰。
以制度改革完善产业人才发展环境。下一步,应着力推动国家和上海制定的人才相关政策的深化落实,加快破解制造业人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用工成本高、住房难、落户难、评价难、创业企业招聘难、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等。同时,针对人才政策资源碎片化、执行协调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改革性举措加以克服,确保各项人才政策的效用充分发挥。
以机制创新探索产业人才治理方式变革。应强化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产业人才工作推进机制,提高产业人才工作推进实效;建立政府产业管理部门、重要行业组织、重点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建立政府产业人才工作部门、人才类专业社会组织、人才类市场化机构之间的合作联动机制;建立产业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重点企业、重要产业人才培养机构之间“供给—需求”沟通协调机制。
以专项人才计划推动人才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实施“卓越制造人才计划”,加强卓越制造人才支持力度。加大人才工作投入,统筹安排卓越制造人才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面向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的高精尖人才。同时,还可分类分批组织开展首席信息官、首席质量官培训工程。
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应以世界技能大赛的筹办、举办为契机,倡导弘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营造工匠文化氛围,改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及生活环境,打造一批“上海工程师”和“上海师傅”,建好一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以服务集成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生态。应制定并及时更新上海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目录,建立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信息发布机制,做好精准引才目标信息发布。积极培育产业人才领域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产业人才研究新型智库和产业人才发展联盟,提高产业人才专业服务能级。积极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制造业人才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
以产教融合提高产业人才培养供给质量。这方面,有必要提高政府、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在产业人才培养上的协同水平,加快形成“课堂—实验室—工程化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无缝衔接、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可进一步支持理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校建设上海卓越制造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有实力的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或专业性行业组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导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应用型职业大学、企业商学院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产业人才的培养、供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