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后勤人才交流中心有限公司网站!

    联系我们

    名 称: 上海后勤人才交流中心有限公司
    地 址: 上海市黄浦区国货路288号205室
    邮 箱: 200011
    电 话: 021-64416260
    传 真: 021-64416260
    邮 箱: shhqrc@163.com
    新闻中心

    青年“双赛”驱动,助力“上海制造”成就未来

    发布日期 : 2018-08-01     作者 : 0     来源 :
    核心提示:

    创新创业追逐青春梦想,挖掘人才赋能“上海制造”。为切实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激励扶持上海产业青年成长成才,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汇聚青春力量,“2018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现已联袂启动。

    “双赛”设置各有侧重,其中,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主要面向全市相关产业领域的青年创新人才,注重鼓励青年创新,扶持优秀创新成果;职业技能竞赛则主要面向市经济信息化系统青年高技能人才,注重打造“青年工匠”,为生产一线的职业青年搭建练兵比武的舞台。

    2018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由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指导,共青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杨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承办。

    新时代,上海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今年5月,上海发布《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拥有核心技术、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业态模式创新将是“上海制造”的新内涵和新使命。“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上海制造”发展新动能。其中,加快产业人才集聚,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是一项重要保障措施。

    在此背景下,2018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以“青年创新·‘智’在未来”为主题,鼓励产业青年激发潜能,加强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创新创造,发掘培育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导向的创新项目和青年团队,为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产业青年提供“梦创舞台”,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次大赛按三个领域分类进行比赛,分别为人工智能和城市运行:聚焦在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聚焦生产制造过程中,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聚焦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创新。

    8月中旬前,所有参赛者可通过大赛官方报名平台(网址:http://tw.shjxdw.cn:10000/)提交报名信息和项目资料。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1983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个人均可报名,如果以团队参赛,团队负责人须在40周岁(含)以下(1978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核心团队人数须≤6人,35周岁(含)以下青年比例须≥50%。同时要求参赛项目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及其他权利。

    本次大赛设金奖、银奖、优秀项目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获奖项目将享受一系列配套扶持计划及措施,包括优先推荐申报市中小企业产业升级配套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享受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优先安排对接融资机构,优先推荐申报共青团荣誉等。

    8月中旬—9月中旬,大赛将陆续进行资格审核、初赛评审、网络投票、决赛评审等环节。由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等多方代表组成的大赛评审团将综合专家评委评分与网络投票分,评出最终奖项。大赛颁奖大会计划于10月在杨浦区长阳创谷举行,届时将对获奖项目进行表彰与展示,获奖团队将分享创新经历和思考。

    大赛同期还将举办“青年创新·智在未来”学习分享会、世界人工智能大赛优秀成果观摩交流会及产业青年创新论坛等配套活动,为产业青年和相关领域专家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自2016年第一届大赛举办以来,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累计吸引310个创新项目报名参赛,涵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设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新材料等诸多行业领域,其中不乏填补国内空白,或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或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项目。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正逐渐成为上海产业青年投身创新发展的展示平台、创新典型的推介平台、创新资源的汇聚平台和创新智慧的交融平台。

    与此同时,为加快培养和选拔青年高技能人才,推动上海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由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也将于2018年7月至11月举行。

    本次竞赛将分为航天航空、研发制造、电力、石油化工、信息通讯等五个行业专场进行,共设无线电装接工、钳工、焊工(三级)、继电保护工、石化安全技术、加油站现场营销服务、加油站油品计量、信息安全防护(三级)、软件开发质量控制(专项职业能力)、信息网络布线师、话务员等11个竞赛项目。大赛的奖励措施较以往有较大拓展,既有大赛本身的获奖荣誉,也有“上海市技术能手”、“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市级荣誉直通车;既有技术水平的比拼,也有国家权威认证的职业资格晋升及“首席技师”的优先参评资格。

    未来,主办方将把“双赛”打造成“与青年职业技能提升紧密结合的品牌大赛”,努力营造青年创新、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发挥引领青年创新、钻研技能的积极作用,使“双赛”成为青年岗位建功的比擂台、创新创造的孵化器、青春风采的展示台。

    ——历届获奖者有话说——

    2017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团队负责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许萍萍:

    我们团队的项目《高压电缆智能健康管控医生》参与了第二届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该项目有幸从219个创新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令我和团队的青年伙伴们备受鼓舞。我们项目研发的系统目前已在上海地区部分110kV、220kV重要高压电缆线路上运用,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对提高城市电力主网架的供电可靠性带来显著改善,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项目还在团市委的邀请下赴北京参展2017年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面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我们上海青年的创新成果。通过参赛,我们的创新项目走出公司、走出上海,进入社会公众的视线,令项目的后期推广转化更为顺利。

    在平凡朴实的岗位工作中,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多开动脑筋,一些简单的小发明、小创意、小改进就是我们青年人创新的起步。

    2017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团队负责人、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姜炜:

    我们团队的“设计工艺新方法唤醒老旧产线第二春”项目获奖以后,这一创新方法已经运用到公司其他新品项目开发中,非等比例曝光以及设计补偿等方案,有效支撑了公司全面屏的量产,其中一代产品5.7寸,5.99寸在国内市场率先出货,实现月产能过3万张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6道光罩的内嵌式集成触控技术,配合光配向以及新型液晶的应用,产出了第二代刘海全面屏产品,在非晶硅行业已处于领先地位,在4K笔记本,超窄边框等新技术开发项目上,也运用了该创新的成果,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现在我们团队里90后的青年已经成为项目的担当,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未来市场的机遇和挑战,我也将带领新技术开发团队继续稳步推进新技术开发工作,实现面板行业新突破。

    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船体装配工项目比赛第一名、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何希峰:

    登上属于我们的舞台,我收获的亦不仅仅是一次比赛给予我的锻炼,还收获了其他参赛选手的经验与优势。在此次比赛中,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创新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行者休其心,只有一个坚守的心、感恩的心、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匠人”。

    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无线电装接工项目比赛第一名、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 李俊:

    我是航空制造生产一线人员,在公司担任的配电计算机装配产线的线长,负责国防大型运输军用飞机、歼击机、直升机、无人机等机载设备的电装接生产工作。技能竞赛给我们来自各领域的一线技能青年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有技能、肯专研的技能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次又一次的竞赛,促使我努力修炼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让我在技能比拼中不断成长。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外来务工人员,成长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十五届团市委侯补委员、团十八大代表。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肯学习、肯付出,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钳工项目比赛第一名、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徐君飞: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公司的培养。竞赛前夕,我所在的部门就成立了竞赛动员小组,开展赛前内部选拔工作,选拔综合成绩最佳的报名人员参赛,部门党政工团人员则负责为参赛选手提供后勤保障。在选手出征前的部门动员会上,制造部部门领导特别鼓励选手:“要发挥自身特长从容参赛,抓住机遇,展现上电所员工风貌。”这种对参赛的精心组织、全力保障,体现了对我们技能人才的尊重、培养和重用。

    比赛进一步激发了我工作中的创新精神,比赛后至今,我针对各类不规则、难加工零件的结构特点,已经自行设计制作了15个专用工装,提高了零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同时还积极微创新项目,如“真空吸盘和压板组合装夹方式”的微创新项目等。


    后勤服务外包 后勤劳务派遣 上海后勤人才交流中心 后勤人才招聘 幼儿园保育员 机关人事代理